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各村簡介

  • 聯絡人:羅浩恩
  • 資料來源:資訊科
  • 崙山-1崙山村位於花蓮縣卓溪鄉最北的村落,西接中央山脈,南臨立山村,東界玉里鎮三民里,北接瑞穗鄉舞鶴村,轄內有國民小學一所、衛生室一所、派出所一所、教會三所。崙山村另有「黃金苦茶油之鄉」的美名,村里住民的居家院子及山坡上隨處可見苦茶樹,每當秋分與寒冬之際,將綻放出白色高雅的苦茶花,嫻雅清香令人陶醉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崙山-2【崙山村由來】耆老口述史

    從前,到崙山這一帶來訪的人都會說,我們到馬諾布山的部落去拜訪,因為,住在那一帶的人,都很少分家,家只有愈蓋愈長,因此,別人都這樣稱呼這裡的布農族,日本人來此興建聚落及蕃童教育所 ,也都延用此名稱,稱之為崙布山。日本人投降以後,國民政府不知何故,竟將此有意義的名稱,改稱崙山,實在看不出有任何意義,實在有些可惜。

    今日,崙山村大部份的布農族,經過的路線,多半是於翻越中央山脈之後,到達哈哈米 (今日的布列尼山,上方步行四小時後可到達溫泉,而對面的山坡就是哈哈米,和太平入山管制站上方的哈哈米不同)。後又搬至列尼,由於此處是山區難得一見的大平原,相當於崙山村的一倍半有餘,成了大家途中最大的聚落。後因人口漸多,部份轉移至草坪溪下方的卡卡耳、尼尼安凡、巴支念及河對岸的馬忽蘭。後經日人的撫蕃政策而集中至崙山村,再加上馬達眾落部份移民及太魯閣泰雅族移民,成為現今的崙山村。 

    口述者老:花景祺、溫興南、施菊花、那金珠、江土池 / 整理:高義雄

  • 崙山-2立山-1

    立山村村民以賽德克族和太魯閣族為主,以織布技術表現超群為名,因此有「編織部落」的美譽,特別的編織紋路與蒼鬱林野交相呼應,展現脫俗的山林之美。
    (上圖為古村部落,中圖為山里部落,下圖三笠山為部落)

    立山-2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 

    立山-3

  • 太平-1太平村轄內有國民小學一所、衛生室一所、派出所二所,本村以布農族為主,靠務農為生。

    【太平村由來】耆老口述史

    布農族的祖居地為竹山斗六等地,因狩獵及耕作方便,向南投境內定居,後來遷往山地沿著濁水溪不斷地往中央山脈移動。一九三五年日據時依據布農族的分佈劃成五個大群如卓社群(Taki Tobo)、卡社群(Takibakaha)、丹社群(Takibatan)、巒社群(Takibanuad)、郡社群(Isibukun)等。

    崙山-2我們是屬於Takibanaud,除了部份還留在南投信義鄉外其餘攜家帶眷越過中央山脈至Masisan定居後,繼續往東移動至Tabla而後Hahabi最後到現住地太平。太平原為鳥名(Tapila)即白鷺,因為這一塊平原很多白鷺棲在此而得名,後來日人改名大平,是大平原的意思,光復後易名為太平。
    口述耆老:余孝男 / 整理:田楊橋

  • 卓溪-1由於卓溪村地勢的關係,自然有利成為黑熊的天然棲息地,因而擁有「黑熊部落」的別稱。卓溪村也是鄉內的行政中心,是鄉民洽公、就醫的地方,本村以布農族為主,靠務農為生。

    【卓溪村由來】耆老口述史

    據說巒社群和郡社群來自一個叫做sui-sui的地方 (並不確知現在是在什麼地方,但可確定是在南投境內)。由於人口愈來愈多,而農作物和獵物卻漸不足,於是為了尋找新的獵場和耕地,有一部分的人離開了,其中有一支來到了郡大溪流域,故稱為郡社群,即Is-bubukun 。而另一支則停在巒大溪流域,所以稱做巒社群,即Takbanauz 。而現在居住在卓溪村部落的布農族人絕大部分屬巒社群,也就是從Asan-banauz遷徒下來的。

    而在卓溪村附近的山區就有為數不少的聚落,如Ta-ta-lum、A-san-tai--gar 、Tu-ga-gan、I-cu-cus、A-pu-lan等。其中有一氏族Ta-ma-pi-ma可能較為強悍,且人口較多,所以整個卓溪村的山區幾乎為他們的獵場,甚至有別氏族打到獵物須分一條腿給Ta-ma-pi-ma的規定。而在經過幾代的分枝散葉後,Ta-ma-pi-ma的人口更多了,所以現在卓溪村裡,姓「高」的人口多得常令外人訝異,若追溯其根源,會發現他們都是Ta-ma-pi-ma的子孫。

    崙山-2日本人統治台灣期間,為方便管理,有意將布農族人遷下山,但布農族人生性強悍,不受外人統治,怎肯乖乖受縛,便發生了許多衝突,甚至有屠殺的事件發生。在現今的卓樂村山區(八通關一帶),日本人就曾用利誘的方式將布農族人集聚一地,當所有人都酒酣耳熱之際,便開始大屠殺,將布農族人推入早已備好的大坑洞內活埋,其中有一人逃出,並來到了卓溪部落定居(據說是現在卓溪下部落陳姓家族Ta-cis-hai-va-gan的先人),所以此事件才能公諸於布農族人前,且口述相傳。
    雖然在卓溪部落沒有如此慘烈的事件,但仍有大大小小的流血悲劇發生,Ta-ma-pi-ma中有一家族的先人Hagarz,即在出草時不幸因受傷被日本人所捉而活活被折磨死,所以在這家族中,Hagarz這名字便不再被用下去了。

    現在的卓溪村就在這樣不斷的抗爭和妥協中逐漸成形,終於形成現在的部落。

    Ps:布農族人來到某地後,多以當地的樹或植物來命名,而卓溪部落稱作Pa-ni-tarz亦原為樹名。 口述耆老:高秀蘭、高哲夫 / 整理:高慧貞

  • 卓清-1國民小學二所、衛生室一所、派出所二所,本村以布農族為主,靠務農為生;在村內的教堂兩旁聳立著兩棵巨大的樟樹,因此又有「老樟樹部落」之稱。

    【卓清村由來】耆老口述史

    卓清村分為二個部落:清水部落,卓樂部落及南安。 卓樂部落一般俗稱Talu乃是日本所取的名稱,而卓樂真正的名稱眾說紛云,有謂Mamahau或者Mamul,為何稱為Mamul,是因為河流的水流到平原而溢出來的水而稱之。清水部落一般俗稱Sisuai乃是日本所取的名字,據長輩表示:青水真正的名稱乃是Saiku,是為水田,以前清水部落都是水,沿著山下溪流彎曲而流的。

    崙山-2關於遷徙的經過,以前是從Numuzavan(大分)經八通關路線走到Dumuzasi(大興),在大興所在地,日本人召集布農族村民,集體帶至卓樂部落。其次,有些族民從Za Za(Laku Lalu)生活,然後由日本人召集布農族村民,集體帶至清水部落。再有Tamanua是從Maiasag去打獵,經過一個地方就開墾做生活地方,然後從Maduzavan 到Panka,再到Nahaisulan,就這樣Tamanua和Nuhaisulan生活在一起了,那時侯Tamanua已經到Pannasaku這個地方了。先到卓樂、清水部落的是Istasipar和Tumanua,並和日本人友好,Mumukun是後到,是由Tamanua帶來的。
    口述耆老:呂金助、張國助 / 整理:田春來

  • 古風-1古風村轄內有國民小學二所、衛生室一所、派出所三所,本村以布農族為主,靠務農為生;古風村是本鄉最早自主推動八部合音的文化村莊,因此有「原音部落」之稱。

    【崙天部落由來】耆老口述史

    部落皆為布農族人,無其他異族,屬於卓溪鄉古風村崙天部落。起源於中央山脈叫娃拉比 (Vaiavi) 地和盟大宛 (Monza-van) 地,又名買阿桑(Maiasang)。

    部落名稱的由來起初取一棵樹的名稱來起名的。原名叫伊日看(Izukan)橘子之意,「伊日估」是橘子,「看」是地方之意,即有橘子的地方。

    崙山-2昔日布農族人住於中央山脈,很少下山到本地狩獵,對本地的實況、地形都不太熟,當時不論山地平地都一樣是原始森林,在本地僅有一棵橘子樹,根據己故張正福先生曾說過那橘子樹是屬於大自然界,沒有人種過它,因當時沒有人住在本地,而知道那一棵橘子樹的人沒幾個,他們是合孫(Hosung)、桃巴思(Taubas)、提洋(Tiiang)、比力斯(Pilis)、大力馬(Talima)、哈比亞日(Hubiyaz)、比馬(Bima)等。因為他們有時由中央山脈下山到本地符獵,便在伊日估(橘子)樹下會合,迷路時便找那棵樹為目標,且那兒有一條小路可回家。於是自此叫它為伊日看(Izukan)。後來日本人來到此地,繼續使用這個名稱。但日本人說布農話不標準而叫伊思看(Isukan)非橘子樹之意,光復後改名為崙天(Lun Tian)至今。
    口述耆老:黃順利 / 整理:高進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