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於卓溪村地勢的關係,自然有利成為黑熊的天然棲息地,因而擁有「黑熊部落」的別稱。卓溪村也是鄉內的行政中心,是鄉民洽公、就醫的地方,本村以布農族為主,靠務農為生。
【卓溪村由來】耆老口述史
據說巒社群和郡社群來自一個叫做sui-sui的地方 (並不確知現在是在什麼地方,但可確定是在南投境內)。由於人口愈來愈多,而農作物和獵物卻漸不足,於是為了尋找新的獵場和耕地,有一部分的人離開了,其中有一支來到了郡大溪流域,故稱為郡社群,即Is-bubukun 。而另一支則停在巒大溪流域,所以稱做巒社群,即Takbanauz 。而現在居住在卓溪村部落的布農族人絕大部分屬巒社群,也就是從Asan-banauz遷徒下來的。
而在卓溪村附近的山區就有為數不少的聚落,如Ta-ta-lum、A-san-tai--gar 、Tu-ga-gan、I-cu-cus、A-pu-lan等。其中有一氏族Ta-ma-pi-ma可能較為強悍,且人口較多,所以整個卓溪村的山區幾乎為他們的獵場,甚至有別氏族打到獵物須分一條腿給Ta-ma-pi-ma的規定。而在經過幾代的分枝散葉後,Ta-ma-pi-ma的人口更多了,所以現在卓溪村裡,姓「高」的人口多得常令外人訝異,若追溯其根源,會發現他們都是Ta-ma-pi-ma的子孫。
日本人統治台灣期間,為方便管理,有意將布農族人遷下山,但布農族人生性強悍,不受外人統治,怎肯乖乖受縛,便發生了許多衝突,甚至有屠殺的事件發生。在現今的卓樂村山區(八通關一帶),日本人就曾用利誘的方式將布農族人集聚一地,當所有人都酒酣耳熱之際,便開始大屠殺,將布農族人推入早已備好的大坑洞內活埋,其中有一人逃出,並來到了卓溪部落定居(據說是現在卓溪下部落陳姓家族Ta-cis-hai-va-gan的先人),所以此事件才能公諸於布農族人前,且口述相傳。
雖然在卓溪部落沒有如此慘烈的事件,但仍有大大小小的流血悲劇發生,Ta-ma-pi-ma中有一家族的先人Hagarz,即在出草時不幸因受傷被日本人所捉而活活被折磨死,所以在這家族中,Hagarz這名字便不再被用下去了。
現在的卓溪村就在這樣不斷的抗爭和妥協中逐漸成形,終於形成現在的部落。
Ps:布農族人來到某地後,多以當地的樹或植物來命名,而卓溪部落稱作Pa-ni-tarz亦原為樹名。 口述耆老:高秀蘭、高哲夫 / 整理:高慧貞